🌙 夜之男 🌙
- Matt Miller
- 11月10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他不再年轻了。
他的雄心壮志已成惯例。胡须已泛白,多年的刻苦钻研使他的肩膀略微佝偻。他一生都与世隔绝:教书、审判、背诵律法。他走进房间,人们都会驻足。他言辞谨慎,语句精准。他的学生们像背诵圣经一样复述他的话语。他尽到了信徒应尽的一切,然而他却知道,自己似乎缺少了什么。

躁动不安的心
清晨凉爽,城市一片寂静,就连寺庙的灯火也昏暗无光。他坐在屋顶上,眺望着这片圣地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祭坛灰烬的香气,他仿佛还能听到古老的吟唱回响:那是他的祖先在神灵充满圣殿时吟唱的歌谣。但如今,那神灵的临在似乎已遥不可及。他的子民祈祷已成一种义务,敬拜也沦为一种形式。他们依然谈论着圣洁,但圣洁已不再是激情,而是一种理论。
他研习律法如此透彻,以至于忘记了律法的真正意义。他能阐释圣洁,却从未亲身体验过。他能教导悔改,却从未为自己的罪孽痛哭流涕。站在圣殿里,周围都是穿着同样圣袍、诵读同样祝福的人,他有时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影子,那些影子象征着信仰的记忆。他渴望一些真实的东西,一些鲜活的东西。
谣言开始在城中传播。加利利北部村庄里出现了一个男人:一个木匠的儿子,没有受过正规教育,也没有任何权势,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。据说他只需轻轻一触就能治愈病人。他谈论上帝时,仿佛刚刚离家一般。人们追随他,并非出于好奇,而是出于饥渴。人们声称从未听过他如此说话。有人说他是先知。另一些人则低声说出了一个足以招致石刑的词:弥赛亚。
一次安静的散步
起初,老人试图不去理会这些议论。每隔几年,就会出现一位新老师,起初热情洋溢,随后便销声匿迹。但这位老师却截然不同。他听到的关于这位老师的评价令他感到不安。这些评价中既没有傲慢,也没有叛逆,只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。后来,当一位学生从加利利回来,说他看到一个瘸子走路时,老人感到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。仿佛他干涸的心灵终于迎来了第一滴甘霖。
他为此挣扎了数日。他不断安慰自己,智慧终将降临,议会终会决定如何处置这新的声音。但他却辗转难眠。每一次祈祷都显得空洞无物,每一次仪式都显得机械僵硬。一天夜里,当家人都已入睡,他裹上斗篷,悄悄地走到了街上。
空气清新,繁星闪烁。小镇静谧无声,只有远处传来羔羊的咩咩声和木门轻微的吱呀声。她的凉鞋轻轻敲击着石板路。她知道回家的路;那天,她小心翼翼地打听过老师的住处。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要去哪里。这条路似乎比实际更长。每一个拐角都仿佛在低语:“掉头吧。”每一道阴影都仿佛在问:“你要去哪里? ”
如果你离开,你将失去一切。
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地方。一切都很简朴:门口没有仆人,也没有任何彰显身份的装饰。昏暗的油灯光线透过狭窄的窗户洒进来。他站在那里很久,颤抖的手倚在木框上。然后,还没等理智阻止他,他就敲了敲门。
黑暗中的会面
门开了。主人看着他,既没有惊讶也没有骄傲,只有理解。他的目光平静而和善,没有开口邀请他进去。两人默默地对面坐下。灯光闪烁,昏暗的光线洒在墙上。片刻的沉默之后,老人突然觉得,自己准备的每一个字都显得微不足道。
最后,他说:“拉比,我们知道您是上帝派来的老师,因为若非上帝同在,无人能行您所行的神迹。”他礼貌、通情达理、恭敬有礼。但还没等他继续说下去,老师的回应却完全违背了谈话的规则:
“除非重生,否则人不能见神的国。”
重生。这几个字像石子落入静水中一样击中了他。他眨了眨眼,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重生?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他毕生致力于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,更加顺服,通过自律来获得正义。而现在,这个人却说要重新开始,仿佛正义不是靠努力获得的,而是白白得来的。
他试图思考这个问题。“一个人老了,怎么可能再出生呢?”他问道,“难道他真的能再次进入母亲的子宫,重新出生吗?”这是一个真诚的问题,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骄傲:一个信仰体系逐渐崩塌的人的自我辩护。
老师的脸色柔和下来。“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重生,就不能进神的国。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,从圣灵生的就是圣灵。”
老人静静地坐着。灯光微微闪烁。远处,屋外传来狗吠声。他渐渐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;他并不完全理解,但却深切地感受到了。他一直恪守的律法让他看到了罪恶的真面目,却没有告诉他如何才能摆脱罪恶。仪式洗净了他的双手,却洗不净他的心灵。他生于肉体——受过教育、遵循传统、意志坚定——却从未被圣灵感召。而此刻,在这片刻的静默中,他感到圣灵的气息渗透到他的体内。
“圣灵随己意吹动,你们听见它的声音,”老师继续说道, “但你们不知道它从哪里来,往哪里去;凡从圣灵生的,也是如此。”
他倾听着,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松开了:曾经束缚他生活的恐惧和拘谨的枷锁消失了。真理不再是需要捍卫的理论;它变成了一种呼唤他回家的声音。
觉醒之心
他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。但寂静不再空旷。夜晚的感觉也不同了。城墙不再是阻隔,而是见证者。他迈出的每一步都仿佛在回响着师父的话语:“重生,重生。”他无法解释,但他知道,他的征程才刚刚开始。
岁月流逝,老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,人群越来越拥挤,奇迹层出不穷,仇恨也随之滋生。议会厅里爆发了激烈的辩论。老人听着同僚们指控老师亵渎神明、煽动叛乱、施行巫术,但他内心深处明白,事实并非如此。当他们要求处死老师时,他再也无法保持沉默。“我们的法律难道会在听取证词之前就审判任何人吗?”他问道。他的声音微微颤抖,但他的良心却毫不动摇。其他人嘲笑他,问他是不是也来自加利利。他没有再说什么。有时,沉默是信仰最后的庇护。
钉十字架的日子到了。老师遭到鞭打、嘲笑,被游街示众。老人几乎无法忍受眼前的景象,但他也无法袖手旁观。当士兵们完成仪式后,他站在远处,浑身颤抖。他想起了那个夜晚:灯火、声音、重生的召唤。现在他明白了老师的真正含义。
没有死亡,生命便无法存在。
夜幕降临,他向前迈了一步。他与另一个一直暗中跟踪他的人会合,两人一起取回了尸体。他们小心翼翼地抬着尸体,用亚麻布仔细地包裹好,然后安放在墓穴中。空气中弥漫着没药和芦荟的香气。他每走一步,都感到自己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在被埋葬,又在重生。
他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复活,但他的灵魂却深信不疑。他已经见证了一切。曾经在他心中悄然涌动的微风,如今已化作恩典的风暴。虽然圣经不再提及他,但他的故事并未止于坟墓;它仍在每一个曾经历过同样圣洁悸动的心灵中延续。
“他把法律学得太透彻了,以至于忘记了法律的用途。”
永不结束的夜晚
这位老人做梦也想不到,数千年后,他那默默的探寻会在无数人的心中重演。那些受过教育、受人尊敬、自信满满的宗教人士,会坐在明亮的屏风下或闪亮的讲坛前,问出他当年在黑暗中低语的那些问题:
我错过了什么?
为什么信仰似乎只是一种形式?
“我口中轻易就能提到的那位神在哪里?”
那些曾令他感到不安的话语,如今依然在我们安逸的宗教中引起共鸣:
你必须重生。
这不是一句口号,也不是一种仪式,这是信仰上帝与真正认识上帝之间的界限。
对某些人来说,这些话语依然难以入耳,他们被传统和骄傲所束缚。但有时,厌倦了喧嚣、渴望真谛的灵魂会听到这些话,并像古人一样,最终离开宗教的庇护,去领悟恩典的真谛。
他夜里前来寻求答案,离开时却带走了对生命的邀请。
总之,这就是他们的故事。
问题是:哪一个会是你的?
约翰福音3章



.png)



留言